首页 > 图书中心 > 学术著作 > 学术 > 人文社科

亲历萍乡煤矿兴衰三十年:李寿铨安源丛稿-李寿铨

亲历萍乡煤矿兴衰三十年:李寿铨安源丛稿

丛书名:中国经济转型历史与思想研究文库
著(译)者:李寿铨
资源下载:
责任编辑:江玉
字       数:388千字
开       本:16 开
印       张:23
出版版次:1
出版年份:2025-09-01
书       号:978-7-5642-4266-4/F.4266
纸书定价:98.00元   教师会员可用500积分申请样书

李寿铨是中国近代后期采煤业、铁路运输业企业的实干家和管理者,是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经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亲历者、共进者和见证者。本书是其存世的文稿、诗作、日记、笔记等史料之汇编,具体包括:(1)药石轩日记早期摘录(1905 年、1906 年、1913 年、1914 年)、卷四十四和卷四十五摘录、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一共6 册;(2)药石轩往来函札选73 通;(3)保矿时期往来电报32 则和安源罢工前后电报16 则;(4)药石轩文稿4 篇;(5)药石轩知行录(存1906 年、1907 年);(6)

  • 李寿铨是中国近代后期采煤业、铁路运输业企业的实干家和管理者,是在新旧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经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亲历者、共进者和见证者。

    本书是其存世的文稿、诗作、日记、笔记等史料之汇编,具体包括:(1)药石轩日记早期摘录(1905 年、1906 年、1913 年、1914 年)、卷四十四和卷四十五摘录、卷四十六至卷五十一共6 册;(2)药石轩往来函札选73 通;(3)保矿时期往来电报32 则和安源罢工前后电报16 则;(4)药石轩文稿4 篇;(5)药石轩知行录(存1906 年、1907 年);(6)药石轩诗稿4 册(存诗400 多首)等。

    这些材料为我们了解安源煤矿以及当时江西、湖南等地的社会经济情况,探究在中国近代艰难而曲折的工业化进程中求索的企业家群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对这段历史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研究城市与企业发展的历史关系,即企业对于城市的兴与立具有怎样强大的开放和杠杆撬动作用,同时也将为当今中国的企业改革、发展创新带来宝贵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启迪。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李寿铨传略 李孟星/1。
    药石轩日记。
    早期日记摘录。
    1905 年、1906 年、1913 年、1914 年。
    /34。
    卷四十四摘录。
    1922 年1 月1 日—1922 年2 月14 日。
    /39。
    卷四十五摘录。
    1922 年2 月16 日—1922 年6 月19 日。
    /41。
    卷四十六。
    1922 年6 月22 日—1922 年9 月30 日。
    /44。
    卷四十七。
    1922 年10 月1 日—1922 年12 月31 日。
    /61。
    卷四十八。
    1923 年1 月1 日—1923 年4 月10 日。
    /79。
    卷四十九。
    1923 年4 月11 日—1923 年7 月23 日。
    /97。
    卷五十。
    1923 年7 月24 日—1923 年10 月28 日。
    /114。
    卷五十一。
    1923 年10 月29 日—1924 年2 月26 日。
    /130。
    药石轩往来函札选。
    李寿铨致刘康遐函札3 通/153。
    李寿铨致汉冶萍公司董事会函札2 通/156。
    李寿铨致夏偕复、盛恩颐函札12 通/158。
    李寿铨致王槐清函札7 通/167。
    李寿铨致总经理函札1 通/171。
    李寿铨致杨学沂、盛恩颐函札1 通/172。
    李寿铨、舒修泰致汉冶萍公司经理函札1 通/173。
    李寿铨、金岳祐致夏偕复、盛恩颐函札1 通/174。
    盛宣怀致李寿铨函札7 通/175。
    刘康遐致盛宣怀函札2 通/182。
    汉冶萍公司董事会致李寿铨函札1 通/185。
    夏偕复、盛恩颐致李寿铨函札5 通/185。
    夏偕复等致汉冶萍公司董事会函札4 通/188。
    夏偕复致李寿铨函札1 通/192。
    盛恩颐致李寿铨函札1 通/192。
    李景昌致夏偕复函札1 通/193。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致萍矿矿长函札1 通/195。
    盛恩颐致李寿铨、舒修泰函札1 通/196。
    唐守典致李寿铨函札1 通/197。
    钱泉致李寿铨函札1 通/197。
    郑鸿云致李寿铨函札2 通/198。
    澄致李寿铨函札2 通/199。
    盛宣怀与王存善等人往来函札6 通/201。
    汉冶萍公司董事会致刘康遐函札1 通/205。
    盛渤颐致夏偕复、盛恩颐函札1 通/205。
    汉冶萍公司董事会致夏偕复、盛恩颐函札3 通/206。
    周厚坤致夏偕复、盛恩颐函札1 通/207。
    萍乡矿局、株萍路局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函札1 通/209。
    盛恩颐致汉冶萍公司董事会函札2 通/209。
    药石轩往来电报选。
    保矿时期往来电报。
    32 则。
    /211。
    安源罢工前后电报。
    16 则。
    /221。
    药石轩文稿。
    《萍矿说略》序言/226。
    答日本制铁所课长问/227。
    《吉金乐石之居印存》序/228。
    《拙存堂文集》序/230。
    药石轩知行录。
    1906 年知行录/231。
    1907 年知行录/234。
    药石轩诗稿。
    1897 年/238。
    1901 年/238。
    1902 年/239。
    1903 年/240。
    1904 年/241。
    1905 年/243。
    1906 年/244。
    1907 年/247。
    1912 年/251。
    1914 年/251。
    1915 年/252。
    1916 年/257。
    1917 年/264。
    1918 年/265。
    1919 年/269。
    1920 年/270。
    1921 年/272。
    1922 年/274。
    1923 年/275。
    1924 年/278。
    1925 年/279。
    1926 年/282。
    1927 年/283。
    1928 年/286。
    附录一 萍乡煤矿历年煤焦产额表/287。
    附录二 协议两件/289。
    附录三 萍乡煤矿大事记。
    1892—1949 年。
    李丹枫/291。
    附录四 李寿铨《药石轩日记》与安源大罢工爆发原因之分析 杨丽娟 范贤慧/312。
    后记/328
  • 总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经济也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经济转型历史与思想研究文库》正是顺应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历史进程和思想演变为切入点,穿透纷繁的历史表象,对相关领域的学理脉络和思想线索进行梳理,对经济脉动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全方位、多视角地解析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与发展脉络。

    这对于当下正处在新的转型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之上的中国经济的涅槃更生,无疑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与现实价值。

    文库以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作为主要研究基质,依据问题导向,以13 部原创学术著作展开相关专题的研究。

    选题内容广博丰富,时间横跨中国古代、近代和当代,涵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构建、前现代经济范式、大萧条与战争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土地经济思想、铁路经济思想、货币思想、公债思想、近现代经济社会转型、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思想、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思想、特定时期地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主题。

    每部专著的作者都在各自研究领域有着比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积累。

    在详尽搜集各领域相关经济思想和经济史料的基础上,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相关领域制度变迁和转型升级的经验及教训,为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了可靠的立足点,同时有助于与现当代中国经济转型实践对接,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未来方向提供经验借鉴,从而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浪潮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为当下中国经济提供保持自身发展路径和“战略定力”的历史智慧与逻辑支持!
    中国近代采煤工业艰难跋涉的有益史证(序)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盛宣怀等人物,几乎尽人皆知。

    但在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实业运动的实际行进中,还有一大批默默埋首、执意逆行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和推动者,他们就是中国近代最早一批企业的具体领导者和管理者,虽成绩卓然,但在历史记载中,却往往光彩黯淡,知者甚少。

    而李寿铨就是中国近代后期采煤业、铁路运输业企业的实干家和管理者。

    现开云官方网址结集出版《亲历萍乡煤矿兴衰三十年——李寿铨安源丛稿》(以下简称《安源丛稿》)——一个在新旧世纪之交,面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亲历者、共进者和见证者存世的文稿、诗作、日记、笔记等史料汇编,这无疑是令许多研究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历史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十年革命运动历史的学者、研究者等人士所期待的,并深深为之震动的。

    李寿铨(1859—1928),江苏省扬州市人。

    他的一生历经中国近现代历史剧烈的风云变幻、社会转型换轨的风雷激荡。

    他在1896 年跨入中国实业企业之时,正是中日甲午海战带来强悍冲击之时,国家民族急剧的衰败沦落与开始觉醒的自强意识交加并存,令李寿铨有了更为彻骨的体验感悟。

    他先入汉阳铁厂,后随张赞宸来萍乡探矿找矿。

    从1897 年至1924 年,李寿铨入实业界28 年之久,最后身居当时中国的第三大煤矿———萍乡煤矿矿长之位12 年,后仍任汉冶萍公司顾问。

    李寿铨的实业管理掌门之路历经晚清剧变、辛亥突变、民国渐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开天辟地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和许多重要历史事件。

    因此,他在此非常时期独立写下和记下的诗歌、日记、怀感、信札和文稿等十分丰富多样,具有中国近现代历史领域研究的多重价值和相关史料的考据意义。

    他所写下的《药石轩日记》《药石轩知行录》《药石轩诗稿》《萍矿说略》等,看似大多是个 人的知行感怀、时光记录和风物见闻,却因其承载、内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素,在百年之后愈发显示出十分独特和弥足珍贵的多重光色。

    其中《药石轩日记》和《药石轩诗稿》的历史价值尤显突出,有利于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了解和研究原有和现知的那段历史,有利于我们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各方面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和多样化,从而得出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真实的历史结论。

    这两部存稿,是李寿铨勤勉自律、生活情趣、经世阅世的内应和见证,有助于我们研究城市与企业发展的历史关系,即企业对于城市的兴与立具有怎样强大开放和杠杆撬动作用。

    萍乡与萍乡煤矿相生相依的历史就是典型的例证。

    同时,存稿还便于我们重新找拾已湮没或已逝去的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遗存和人文风情。

    徜徉在李寿铨的诗稿文丛中,萍乡近代历史的人文山水、城廓村落仿佛一一再现,栩栩如生,令人欣喜不已。

    李寿铨的日记一直写到他在扬州逝世之时,应有51 卷,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现今仅保存了6 卷,这6 卷日记十分难得,连贯记录着从1922 年6 月22 日 至1924 年2 月26 日期间他所经历和见证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而这段时期,恰逢共产党人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开创、领导、组织和发动闻名天下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斗争,以及安源工人革命运动走向全面发展、走向成熟辉煌的三年时期。

    李寿铨日记中有大量丰富、翔实而具体的记载,便于我们从另一个历史角度去深入探究这些彪炳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历史的事件和人物。

    毫无疑问,李寿铨的日记为弥补和完善这段历史的研究和判断,客观上提供了又一具有真凭实据的历史佐证。

    我从2003 年起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工作至退休。

    20年期间,我对李寿铨其人其事做过一些研究工作,但仍限于粗浅之层。

    近期再度研读汉冶萍公司的历史资料和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历史资料,且蒙李寿铨后人的嘱托为书作序,又力所能及地重新阅读李寿铨的大部分存稿、存诗,略有心得所感。

    我主要想表达阅后三个方面的意愿和所思。

    一、打开认知萍乡煤矿历史的一扇窗口 《安源丛稿》一书,涵盖的时间跨度较长,历史内容广泛多样,史料价值珍贵独特。

    《药石轩日记》中有许多早期筹建萍乡煤矿的实际进展和跋山涉水般艰辛时光的客观记录,1905 年和1906 年的日记就是在即将建成萍乡煤矿前的如实记载;更为有价值的日记是1922 年1 月至1924 年2 月间写下的文字,其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兴起、高涨中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物和涉及的历史人物,在日记中均有很多载录,为我们从另一个历史维度探究这段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

    日记中还记载了矿局与路局、当地政府和绅商之间的往来关系,还有处在军阀连年混战中的萍乡煤矿面临强行中止、强占运煤铁路或强征工人做挑夫时的无奈和愤懑,凡如此类,皆有记述。

    因此,李寿铨日记为我们如今了解萍乡煤矿筹建、建立和开办的历史过程,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提供了来自第一证人的直接、客观、真实的史料,许多未知的历史细节与内在原委,从中可窥视斑驳一隅。

    《安源丛稿》收集了李寿铨与汉冶萍公司及各方各阶层人士的往来函札达74 封之多,其中有与盛宣怀、夏偕复、盛恩颐等上层决策人物间的信函,还有与公司内部和社会贤达的往来书信,内容广泛,涉及面复杂,一些当时汉冶萍公司和萍乡煤矿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一般人所不知晓的事情,信函中大多有所涉及和反映。

    《安源丛稿》还收集了李寿铨与各方往来的电报48 封,主要集中于两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年份,一是1912 年萍乡煤矿发生的抢矿与保矿的争夺风波,二是1922 年安源煤矿工人运动的兴起,特别是9 月中旬发动的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其中的内幕实情和处置来由在电报中均有涉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源丛稿》一书还收录了几乎涵盖李寿铨毕生经营管理萍乡煤矿所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400 多首,这些诗文大多是因事、因人有感而作的,或是对某一事件经历过程的抒发排遣,或是对友人的铭记感怀。

    李寿铨交友广泛,上层人物、外国人士、诗友酒友、布衣之交,凡有深厚交情的,都写下或口占诗歌。

    从他的诗文中,可洞悉很多地方历史人文、风情民俗和景物风月。

    其个人的性情痴好,也大多寄赋于诗文的字里行间,其诗文直抒胸臆、直率质朴,阅读之后,令人或颔首赞同,或情有所堪,富有意蕴风情,甚为情理交融。

    此外,《安源丛稿》亦收录了李寿铨集中在1906 年、1907 年写下的个人知行录,以短句感悟、格言警句的方式,娓娓表达其忧国忧民之情怀,感念人生之艰辛,各种心意呈现毕至,心境全出,有利于今人从另一个角度,去感知近代企业家的忧思所念之深。

    走进《安源丛稿》之中,即可知近代企业家的百感交集和心路历程,也可知他们在跋涉奋进中的蹒跚和不易,以及内心可贵的不弃和坚韧。

    二、为萍乡煤矿倾尽心血的执着忍毅 在汉阳铁厂由张之洞于1890 年首办后,为了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相继兴办,三个厂矿被渐进式地打造成互为支撑、彼此需要的共同体。

    三厂矿自1896 年5 月起交由盛宣怀掌管后,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汉阳铁厂为主柱、其他两矿为支柱的特大型企业的格局,走上正常生产发展的轨道。

    三厂矿自开办之初至建成运营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难以摆脱的根本性的弊端和问题,就是这家企业架构的搭建和管理制度,均以官本位为基本框架,沿袭官僚体制的一套,近代化企业管理的那一套严重缺失,难以建立,导致权责不明、作风慵怠、人浮于事、非生产性成本过大等顽症一直伴随、困扰并阻碍着三个厂矿的发展和成长。

    虽历年对此也有所改进,但成效一直不大。

    1908 年3 月,三个厂矿重组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后,建立起近代企业公司化的管理体系,局面大为改观,但其间弊端依然未得以彻底消除。

    辛亥革命爆发后,公司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影响,遭受重挫、东山再起的盛宣怀经反思后,也曾拿出有力举措,重点对公司所属厂矿主要负责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较大改进和调整。

    1913 年3 月,公司董事会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汉冶萍公司机构组成大纲》《董事会办事细目》等文件,决意去官僚化,改变过去厂矿的“总办制”,完成向企业公司制的过渡。

    李寿铨对此决策坚决拥护,他在给公司董事会的信中这样表明心意:“裁汰冗员,节省糜费,久经注意。

    … …至今春即处处求紧,加意整改。

    ”他致力推行该决策,虽举步维艰但不甘停止。

    萍乡煤矿被列为试点之一,此前一直是总办制,1912 年9 月,因保矿有功,同仁推举李寿铨为临时矿长,后又采取坐办、矿长两职分设的办法,实行“事工分治”制。

    1915 年初,盛宣怀在“事工分治”管理的运行中,将本应统一管理的职能和机制划分为事务和工务两部分,坐办管理事务行政,矿长管理工务生产,形成两个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管理组织系统。

    “事工分治”制在形式上看似合理,但在日后的实际运行中,却造成事工互不买账的局面,给企业日常生产安全等方面带来极大的困扰,有悖于企业管理的规则和要求,后不得已被取消。

    自萍乡开矿以来,李寿铨一直任事于该矿,深谙工矿企业管理运行的特殊规律,直言必须改变和调整。

    直至1916 年4 月,公司董事会才痛下决心,决定取消“事工分治”制,改由矿长一人全面负责全矿的事务和工务,将职责合而为一,只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监管。

    至此,公司开始步入近代企业公司化管理的轨道。

    李寿铨担任矿长后,抓住时机,加快、加大机构和人员精简裁汰工作的步伐和力度,取得明显成效,萍乡煤矿效益逐步上升。

    他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对企业所属矿厂岗位全面、逐个核查,看有无领取兼职岗位的重薪之人,他明令规定员工兼职不得多领取薪金,只能领取一份。

    二是对矿警局的警员数额按规定名额进行核定,多余者均予以“裁缺”,一律不得擅权私招和吃空缺。

    对此,李寿铨是顶着巨大压力的,他说:裁并工作“本是难事,然铨绝不畏难,仍在注意各处裁汰,但不可操之太蹙,致碍大局”。

    同时,他还决然地将造砖处(生产耐火砖的部门)并入炼焦处,裁人减薪双策并举,仅此一项每月就减少工薪开支1 000 余元,将炼焦成本每吨减少了“银一钱五分有零”。

    1914 年2 月24 日,李寿铨向公司董事会提出购买先进的西门子电机,代替使用多年的陈旧的汽机,以提高效能,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经多轮谈判后,公司与卖方约定以银15 万两购买。

    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事被迫延期一年多,日本政府想趁机做中间生意赚钱,多方施计,提出战事紧急,德国是参战国,企图用英国产的电机代替,但其价格昂贵,远超预算。

    对此,李寿铨坚决不同意,提出萍矿所需电机设备属于非战争机器,可由荷兰、丹麦等中立国装上中立船按期运抵以解所需,他还选派兼代经理王勋全权处理,终于将西门子电机设备安全转运到矿,装机启用。

    李寿铨要调整改变矿下的生产管理模式,萍乡煤矿当时的总矿师德国人赖伦强烈反对并阻扰。

    李寿铨凭着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顶住压力,对窿内管理大胆调整。

    原来每条窿道划分成9 个工段,用工170 多人,他改为将每条窿道划分成15 个工段,用工仍是170 多人,以实现有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他还实行工头充兼工段长制,减少管理层级,增强管理效力。

    他采取的这些实际管用的企业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实质性地推进了萍乡煤矿步入近代化企业的进程,使得萍乡煤矿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暂时无暇顾及东方的时机,实现了迅速发展,在1915 年之际跃升成为当时全国第三大煤矿。

    1917 年11 月,大冶铁矿内部因组织管理系统不善产生诸多问题,公司总经理夏偕复决定仿照萍矿之例,取消坐办,由矿长专门负责,进行人事管理改组。

    由此可见,李寿铨作为企业具体负责人,在中国近代化企业转型发展和具体推进的艰难和非常时期,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性的历史贡献。

    足够重视并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时期的企业家、实业家,有益于认识和总结中国近代工业化历史进程和实业兴起的完整、客观的内在规律及多重因素。

    从1897 年到1924 年,李寿铨在萍乡经历了探矿、建矿的早期阶段,以及开矿、保矿、长矿、守矿的后萍乡煤矿时期。

    在1924 年至1928 年逝世前,他还担任汉冶萍公司顾问,仍关注萍乡煤矿的起起落落、发展变化,并提供帮助。

    他以人生最宝贵的30 年沧桑岁月,与萍乡煤矿结下了终身之缘,由此产生对萍乡煤矿炽热、深厚、独特而永久的情感忆念,并埋藏于心中。

    他对在此期间亲历和目睹的一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悟和思考,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其中包含许多沉淀和饱含着人生哲理的诤言。

    他还创作了400 多首诗歌(少量是归隐之后所作),字里行间无不露出他对国家社会、人生遭际、异乡风物人情以及自身性情爱好的直率又真情的叙述和倾诉,仔细阅读品鉴,常常让人声息相通、共鸣同振,产生一番别有韵味在心头的顿悟情怀。

    在《药石轩知行录》中,常有妙言警语跃起喷出,如:“做人有人格,不入格者,谓之不成人。

    ”“人犹鱼也,书犹水也。

    鱼不可一刻离水,人不可一日离书。

    ”“待君子不能不深厚,待小人不能不谨严。

    ”“古今来英雄豪杰,未有不立志者,未有不多情者,未有不耐苦者,未有不爱才 者,未有不惜阴者,未有不虚心者,未有不好学者,未有不勇于改过者,未有不轻财仗义者。

    ”他还亲笔手书条幅,以示人诫子:“勤廉俭谦明强,懒贪奢傲昏弱。

    ”其心其志,其情其思,跃然纸上,长者风范。

    三、物我相忘又物我相融的性情真人 日常生活中的李寿铨面似谦和内敛,内心热情豪侠,重情重友。

    每有客人到访相邀,大多必应约前往,或陪同游览,在萍乡的横龙寺、方公园等名胜古迹和名山秀水间多有诗作达意抒情,一寄胸臆。

    《途中口占》:“风紧山乡路,霜凝薄暮天。

    清溪涵树影,断岭起炊烟。

    ”他对山峦峰岭有着执着般的喜爱,每见佳景奇观,一时兴起,即作口占,常会眷恋不休。

    《看山》:“日日在山中,看山看不厌。

    四时景物殊,瞬息幻千变。

    我意忽不平,山亦奇形现。

    我心倏怡然,山为开笑面。

    我有神交友,乍别恒恋恋。

    胸中有邱壑,长此捐俗念。

    ”人山交融、山人合一之态,怡然脱出。

    李寿铨还喜爱梅花、兰花、茶花,有多首咏诗,以花达意言情,分别写下了诸如:咏兰者,“更喜山斋花事好,蕙兰香并芰荷香”;咏梅者,“我与梅花契最深,惟君独有岁寒心”;咏山茶花者,“萍乡风景最宜诗,十月茶花正放时。

    疑是天公初试雪,满山淡白点青枝”。

    李寿铨喜好豪兴饮酒,常有应允友人相邀或自己盛情邀约,一起开怀畅饮之趣,其间常作言酒之诗,充满懂酒懂人懂世间的趣言妙语,着实让人忍俊不止,而又吟咏沉思。

    《说酒》:“生平饮兴豪,自恨酒量小。

    雄心吸百川,三杯已醉倒。

    酒后辄恶酒,醒又爱酒好。

    酒可助吟哦,又能除烦恼。

    事大如邱山,一醉无不了。

    所以古圣贤,饮酒多难老。

    养生无妙方,惟酒以为宝。

    ”即使晚年返乡,他仍难舍杯中之物,常抒壶盏中之兴之志。

    《饮酒》:“量浅不肯醉,神志不愿醒。

    今在醉醒间,乐趣谁能领? 日夕酒一杯,其味香且永。

    胸中万虑消,聊以娱晚景。

    ”咏酒诗中之味之意,颇有境幽悟道之功。

    李寿铨还写下了一些对社会、对国家、对现实之困迫的无奈心绪和愁思,如叹辛丑年之耻的“北望京华泪眼枯,銮舆何日返皇都”,感念国力衰弱而又无力回天的“一片精诚保黄种,百年浩劫回苍穹。

    … … 四万万人能合力,中邦屹立地球中”。

    在即将告老返乡之际,他仍发出“老去豪怀犹勃发,铜琶高唱大江东”的暮年壮士之志向,令人可敬可感! 综观李寿铨的诗歌文丛,深切知其心其人,其德其性,其志其趣。

    作为那个时代工业化、实业化“救国自强求富”的一线推行者和推进者,他所实际遭遇的经历,让他能够从更为真实、客观与微观之处,为后来者保存、建立和展示一个近代企业家多元多维多向度的历史资源综合体。

    他的人生经历和《安源丛稿》,让当下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知历史温度,触摸历史脉搏,纵览历史风云,使之成为一扇独特的窗户,一个特殊的角度,一笔难得的资源,一个珍贵的库存。

    致礼! 向所有在中国近代艰难而曲折的工业化进程中推进而求索的实业家和企业家们! 李寿铨,无疑是不应被忘却的,他就是他们当中默默耕耘、从不言声的一个。

    他的《安源丛稿》让我们得以更深入、更直接地走近与探究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个代表。

    唯愿他的《安源丛稿》面世,如吾所愿。

    本人不揣深浅高低,是以为序,以求表达对这段特殊历史中人物的珍视与铭记的情怀。

版权所有(C)2025 开云官方网址   沪ICP备12043664号-2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68号

(署)网出证(沪)字第053号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